威廉希尔

员工园地

Students work

站内搜索

学工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员工园地 > 学工园地 > 正文

“对话小源”优秀学子访谈之——杨新伟

发布日期:2017-05-02    作者:     来源:威廉希尔     点击:

【人物简介】

杨新伟,热能工程2014级硕士,就读于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徐明厚老师课题组,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指导老师为刘文强副教授。

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2篇(A类),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项发明专利(受理中),另外参与申请发明专利4项(受理中)。

在研究生期间他曾先后担任校研科协“下午茶”学术沙龙部长、能源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班级班长、能源学院德育助理等职务,作为主要负责人筹办了3期学术沙龙、能源学院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学子访谈、员工大讲堂、公司党建等活动。

他曾获得2016-2017学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威廉希尔体育“十佳党员”、威廉希尔体育知行优秀二等奖学金、威廉希尔体育优秀研究生干部、威廉希尔体育优秀共青团员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20ECD

杨新伟师兄生活照

对话一:

小源:师兄您好,您先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呗?

杨新伟:我在煤燃烧徐明厚老师课题组学习,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包括污染物(如PM2.5、汞等)排放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生物质及二氧化碳捕集等。我的研究方向是二氧化碳捕集,具体研究课题是低浓度二氧化碳气氛下新型高效的硅酸锂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对话二:

小源:师兄,我想了解下硕士生应该如何确定课题开展研究?

杨新伟: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可以给我们确定课题上提供帮助:导师、师兄师姐、自己。导师可以根据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成果、所承接的科研项目以及未来需要开拓的科研方向给我们确定课题提供参考,如果导师平时工作较忙没有太多时间亲自指导,这个时候可以找师兄师姐请教;一般师兄师姐们做的文献调研比较多,他们知道哪些研究做过哪些研究还没做过,可以比较快速地确定研究方向的“无人区”,而且直接和师兄师姐交流会比较方便,没有和导师交流压力那么大;当然在向导师或者师兄师姐们“伸手要课题”之前需要自己对研究方向有一个基本认识,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而不是一张白纸,这就主要来源于文献阅读,同时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自己很可能会“诞生”课题,带着“诞生”的课题再去找导师、师兄师姐们交流是一种更加有诚意的交流。

以上三个方面强调的就是主动性,主动调研文献、主动找师兄师姐交流、主动找导师请教,其中的基石是文献阅读。个人觉得,对于研一员工而言,尤其是在研一第一学期,最重要的是读文献,但大家最不喜欢做的也是读文献。可是在课题组没有现成课题的情况下,不读文献去“伸手要课题”就像是一个四肢健全、具备劳动力的乞丐在乞讨,会遭人嫌弃,自己也没底气去“伸手”。大部分人刚进入研究生阶段时会很不习惯读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觉得很枯燥,阅读速度慢,没自信,可是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要忍耐。一开始也许一天甚至两三天才能读一篇文章,但如果能承受住一两个月这样的“煎熬”,你会发现文章叙述的“套路”都差不多,知道文章中哪些关键信息需要做笔记,逐渐地不需要精读一篇文章就能快速找到一篇文章中自己想要的信息,度过了这样一段“艰苦岁月”后你对“行情”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多负面情绪会被驱散。

也有不少同学会疑惑是选择课题组没人做的新课题还是有传承的课题开展研究,确实各有各的好处,新课题可能会收获更大的成果,可是风险较高,有传承的课题会进展得比较顺利,但是成果可能比较平淡,至于到底哪个好只有时间能证明,没人能预料到,怎么选择就看自己的志向。我现在的课题是在我换了一次方向后师兄给我指明的,他在读文献中无意中发现的一个idea,但是这个课题是我们组还没有做过的,我们组都是做钙基吸附剂的,而我的课题是做锂基的,两者反应原理、工况差别都较大,当时也觉得风险会很大,担心出现困难后会“孤立无援”,可是我没有其他课题可供选择了,就开始阅读这方面的文献,开始做预实验尝试,后来发现这条路行得通,就继续做下来了。

总的来说,不要盼望着课题从天上“掉下来”,要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越早确定课题。

对话三:

小源:师兄,您在实验中遇到过问题吗,想过换方向吗?

杨新伟正如我刚才所说,我是换过一次方向的,我最开始在毕设时是做化学链的,通过化学链循环系统捕集二氧化碳。当时样品都制好了,前期表征也做完了,只准备拿到台架上去测试,但是新买的热重仪器通不了甲烷、氢气等危险气体,我们组也没有能通危险气体的固定床,去其它组做的话一方面还是不放心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实验时间安排很受限制,所以也就一直拖着,没有任何进展,在这之后才转向锂基这个研究方向。

基这个研究方向最开始做预实验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因为当时我并没读多少文献,只是去尝试,我对硅酸锂的吸附和脱附温度区间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自己就随便设定了个温度,然后去测,测出来发现没什么亮点,它的性能好像很一般,自己也就比较失落。这是在研一上学期快结束时去做的,到了研一下学期开学时,想着自己在科研上进展太缓慢了,还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调整心态重新规划了下预实验,阅读了更多的文献,和导师交流后发现自己第一次预实验时温度区间设错了,修正之后,发现效果很不错,相对于传统硅酸锂吸附剂的效率提高了7倍,这可以算是一个突出的进展。

因为有这么好的效果,就想着从晶体、分子或原子的层面去研究它深层的机理,但是我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很差,我本科也是热能工程专业,对晶体学、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基本没什么接触。于是开始翻阅文献和书籍恶补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知识,同时,刘文强老师联系到了化学学院的一个教授,我们一起去向她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寻求合作。她给了我们表征技术方面的指导,告诉我们怎样通过表征结果分析晶体结构,但是由于硅酸锂吸附剂本身性质的原因,我们最后还是没能揭示出深层机理,解决的问题停留在工程层面。这个探索的过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产生了衍生的作用,我们知道了透射电子显微镜在研究晶体排列中的作用、跟外校检测机构联系时无意中发现了原位XRD可以带气氛、带高温测试衍射峰等,这些收获对我们的后续研究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即使实验方案写得再好,也会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麻烦,比如说炉子坏了、气瓶搬走了、预约不到测试等问题。所以实验方案基本定下来后要抓经时间去实施,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要抓紧时间去解决,少一点埋怨,不要自我放弃,多想点办法,比如向其他组借台架、找外校或者专门的测试机构测试、与外院甚至外校老师交流和上小木虫等论坛求助等,总之要让课题往前推进,能不拖延就不留拖延的借口。

对话四:

小源:听说师兄您发了2篇SCI,有什么写作方面的经验吗?

杨新伟:关于写作方面的经验,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写作进度和质量:心态、逻辑和叙述方式。

心态方面:比如说写英文文章时,有很多同学会担心自己的英语能力,认为六级都没过写英文是天方夜谭,其实不要有这个心理。要大胆地跨出第一步,最开始不要过分在意语法问题,句子只要能表达出想要的意思即可,等初稿形成了再去修改,现在翻译软件很多,可以利用好,而且很多杂志都有英语润色服务的,可以修改得很好。个人建议写英文文章时一次性写英文,不要先写中文再去翻译成英文,有了行文逻辑后直接写英文的实际写作速度会更快些。总之,摆正心态,语言只是展现成果的“海报版式”,不要被“版式”吓到了,重要的是展现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数据。

逻辑方面:写文章最重要的是逻辑清晰。你需要把你做过的工作清晰地展现给别人,并且需要突出这个工作的创新点和成果。通俗来讲逻辑就是在 Results and Discussions部分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让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让人读起来不累,具体行文时可以先将图表放上去,再充实文字,图表的展现顺序实际就体现着你的行文逻辑。逻辑是导师最关心的部分,基本需要和导师讨论确定。

叙述方式:叙述方式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前面我讲过文献阅读多了之后自然会发现本领域的描述“套路”,用什么词、用什么语态等通用的表达方式,所以读文献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

对话五:

小源:师兄做过德育助理,这个工作很忙,你是怎样平衡好员工工作和科研的呢?

杨新伟:事实上,我的科研和员工工作时间是有一定区分的,在时间的跨度上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我研一上学期的时候做员工工作比较多,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分管学术部,同时兼任研科协“下午茶”学术沙龙的部长还有班级班长,到研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在研科协的员工工作已经换届卸任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集中精力在科研上,到研一暑假结束时我第一篇论文的实验都做完了,论文初稿也完成了。我是在研二上学期的10月开始担任德育助理工作的,在这之前我的第一篇文章已经投稿,所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德育助理的工作,在研二第二学期开学前一两周,我趁着员工工作不是很多就把我第二篇文章还没做完的实验完成了,并利用空闲时间写完了第二篇论文,于研二第二学期的6月投出去了。因为两篇文章是一个系列的研究,有了前面一篇文章写作的基础,后面一篇文章的写作就顺利了很多,占用的时间也要少一些。我的科研和员工工作在时间段上的重叠比较少,如果有重叠那就分配时间,白天处理员工工作,晚上专心写论文,然后多利用周六周天,因为这两天一般没有员工工作要去处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侧重点,至少是哪个阶段侧重于哪方面,如果不能很好的做到,还是要以科研为主。

对话六:

小源:学长您为什么不读博呢?

杨新伟: 我想主要是兴趣吧!其实我不太喜欢我自己的研究方向,包括课题组的整个大方向。尽管我发表了论文,取得了一些成果,可是这些成果没有激发我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感,我的付出更有一种为了毕业而迫不得已的意味。我个人觉得读不读博,兴趣要摆在衡量标准的第一位,读博基本意味着一辈子要和这个研究方向打交道,而我没这个动力去接受这样一个未来。

对话七:

小源:师兄您在硕士期间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杨新伟:我认为在不同方面都会有难忘的事情吧,我就分科研,工作,生活三个方面来说。

科研:大四做毕设的时候,第一次帮师兄做实验,上午八点半开始,做到晚上七点半的时候眼看再过几个小时就要结束了,但是自己操作失误把盛样品的反应舟弄翻了,前功尽弃,辛苦了一天,结果白费了,当时感觉很惭愧,帮了师兄的倒忙,很不好意思。

员工工作:在担任能源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期间筹划了一次参观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活动,大家参加的热情很高,效果也不错,感觉很开心,因为自己的一个想法落地实现了。

生活:和研科协“下午茶”部门的部员们去街道口一个公寓里自己做饭做菜、玩桌游,玩的比较开心自在。

对话八:

小源:可以根据师兄您三年的研究生经验,为大家介绍下硕士阶段的发展规划吗?

杨新伟:我个人认为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很难。但有一点很明确的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你进课题组时课题方向已经很明朗了,那就扎实的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心有余力的时候参加其他活动;如果还比较迷茫,那就边寻找自己的方向边参加一些员工活动,丰富生活,驱散负面情绪

对话九:

小源:师兄,可以给一些毕业后的选择的建议吗?

杨新伟:关于毕业后的选择,我认为有三个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个是志趣,比如你想做研究类的工作,那就选择研究机构,喜欢非研究类的工作就选择市场类、管理类或销售类的岗位;

第二个是地域,比如你是否要去对象所在的城市还是回老家,还是不限定城市;

第三个是家庭经济情况,如果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是不是会考虑兴趣第一;如果家庭经济情况较差,那可能要考虑薪水高一点的工作。

所以说不同的因素在你心中的地位,会决定你对这份工作的评价,就看自己怎样权衡,适合自己评价标准的就是最好的工作。

【后记】一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过去了,但小源相信学长的优秀会永远留在大家心中。杨新伟学长在采访过程给予了我们很多科研、生活上的指导,确实受益匪浅,衷心希望学长的优秀能够感染到每一个能源学子!

 

记者 摄影:曲磊,仲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