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

员工园地

Students work

站内搜索

学工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员工园地 > 学工园地 > 正文

“对话小源”之优秀学子访谈——万建龙

发布日期:2015-11-03    作者:     来源:威廉希尔     点击:

——不骄不躁璞玉无华

记者 摄影:肖辉、张雅娴、张翔

人物档案:万建龙,江西吉安人,为公司博士研究生,于2011年进入威廉希尔体育工程热物理专业学习,2012年转博。目前,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 T类论文4篇,SCI A类论文11篇,EI论文6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国内会议论文4篇。另外,以非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若干篇。拥有两项专利,博士期间获得了2011-2012年度校级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2和2015年度校级三好研究生,2013年学科贡献奖和2014年威廉希尔体育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获得2013年和2015年两次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数项。

见到万建龙学长的时候,他刚忙完手头的工作,下楼来迎接我们。本来略有些忐忑的心情,在看到他对我们温和的一笑之后,就极大地缓和了。这个头顶着各种荣誉的光环,令许多学子敬佩不已的优秀学长,身上毫无骄躁之气。采访时他就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娓娓道来,颇有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淡定安然。说起他在2015年博士生国奖评选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足以给学弟学妹们做个榜样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那实在不敢当,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也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一种自在舒服的气氛中缓缓开始。

图一:采访中的万建龙学长(左)

小源:师兄您好,首先祝贺您在这次国奖答辩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回顾这几年的博士生活,您觉得您收获到了什么?

万建龙:首先当然是学术上的收获,我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了,科研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都有提升;其次生活上,认识了很多实验室的同学,平常可以交流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经验,以及出去开会时会见到国内的一些同行,建立了一些人脉关系。这些都是我的收获。

小源:您所在的实验室和您自己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哪些方面呢?研究方向是您的导师范爱武老师选定的,还是根据您自己的兴趣选择的?

万建龙:不同于大型的电厂锅炉所用的大型燃烧器,我及我所在的课题组将钝体和凹腔稳燃技术应用于微尺度燃烧,设计开发了带钝体和凹腔的微小型燃烧器,获得了良好的稳燃效果,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微尺度燃烧面临的一些挑战。我2012年开始做微型钝体燃烧器,从发表第一篇相关的论文,到最后对燃烧器的优化,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2014年开始做微型凹腔燃烧器,目的是使火焰更加稳定,也大约花了一年时间对这个燃烧器进行设计开发和优化。我发表的论文主要研究了微小型钝体和凹腔燃烧器内氢气和甲烷的燃烧特性,以及钝体和凹腔的大小、通道间距和固体材料等因素对微小型钝体和凹腔燃烧器稳燃性能的影响,

最开始的研究方向当然是导师选定的,然后自己按照要求去做。我一开始对研究方向还不太清楚的时候,就是先看看文献,尽量多了解一点。因为我们这个研究方向算是比较新颖,在微小尺度下使用这两种稳燃方法也是我们最先提出来的,所以在了解过程中我慢慢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就有兴趣继续研究下去了。

小源:就是说您对研究方向一开始不太了解,后来慢慢培养了兴趣。那如果今后学弟学妹们对分配到的任务不感兴趣,您会建议他们怎样去调整心态呢?

万建龙:如果你确实是对某一方面感兴趣,那最起码应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了解,再去跟老师沟通,老师一般都会比较尊重员工的想法,让你去做你感兴趣的方向。但是有时候老师的项目时间比较紧张,可能会安排给你不太感兴趣的任务,你不要觉得自己完成不了,有排斥心理,而是应该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再去跟老师商量。

小源:那确实跟老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您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困难,如何去克服的?这期间,您的导师范爱武老师给予过您怎样的帮助呢?

万建龙:我们的实验有时候会存在仪器跟不上的问题,这时候实验就会出现瓶颈,停滞不前。现买的话,不仅经费不允许,时间也来不及,老师就会通过他的人脉,帮助我们跟国内的兄弟院校联系,到别的地方去做相关实验。除了实验器材,在科研的其他很多方面,老师也都会给予帮助。

小源:可见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团队的帮助。看到您取得的一些成绩,大家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您是学霸,那您每天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在科研上花费多久呢?

万建龙:科研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时间占的比重要大。比如呆在实验室,就应该做相关的工作,心无旁骛。我一般一天工作8个小时,上午两个半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两个半小时,其他的时间,可以运动或者放松一下。如果你真的对科研特别有兴趣,那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但是一开始做科研的,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建议给自己一个过渡的阶段,慢慢去适应。

小源:那您的学习效率是相当高的,对于我们来说看文献是第一步,在这方面您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享一下呢?

万建龙:最开始看文献的时候,阅读英文文献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但是中文文献的含金量又不太高,如何去平衡这些呢。就以微燃烧为例,可以先看国内出版的关于燃烧的教材,对基础知识要相当熟悉,然后再了解国内有哪些人做这一块的内容,挑选经典的三四十篇看看,之后就可以着手看国外的文章。国外的先看本研究方向的综述文章,大体了解之后,再看自己研究内容方面的论文。先看一般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再看顶级期刊上的文章。总之就是,知识面从宽到窄,知识由浅入深。当然如果你想了解一些最前沿的学术研究,那还是要看顶尖的杂志。

小源:您的第一篇文章是中文还是英文的?花了多长时间完成的呢?

万建龙:第一篇是2012上半年发表的中文文章,当时对文章的措辞用句不太了解,花了大概两三个月;第一篇英文文章是2012年9月份,相比之前有了一些写作的经验,知道写作的逻辑,就不用做大规模的调整,主要是增减一些图片。其实对于写文章,只要你的内容确定了,后期就是一些修改润色的工作,一般一个多月就可以完成。

小源:您发了这么多篇文章,那在科研的过程中,您认为什么品质是最重要的?

万建龙:就我个人来讲,最主要的是勤奋,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不能盲目遵从所谓的权威,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当然还是要先打好基础,前期的积累很重要,不用一开始就急着发文章。

小源:关于学术,现在学术造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人甚至把造假当做一种不劳而获的捷径,您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万建龙:诚信是做科研的基本要求,比如我们投稿给杂志,杂志把文章拿去送审,前提就是他相信你的文章是原创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会投机取巧,其中不乏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如果你违背了这种默认的规则,可能会得到暂时的便利,但是一定不长久。如果想在科研上达到某种高度,蒙混过关是绝对不允许的,还是得脚踏实地,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小源:现在有很多员工组织、学术竞赛,您认为参与这些对科研有帮助吗?

万建龙:看个人兴趣吧,如果比赛的级别比较高,或者你觉得想培养自己组织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对以后找工作或者晋升有帮助,可以适当的参与,合理安排好时间,但是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安排的任务还是要高质量地完成,因小失大就不太好。

小源:听到您说空闲时间会运动,那您在学习科研之余,平时还有些什么业余爱好吗?您是如何把科研和业余爱好平衡好的?

万建龙:搞科研的人身体一定要好,不然可能效率不高,科研工作就不能很好的进行了。我平时会打打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的时候也会叫上实验室的其他人。虽然大家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上班的时候都在安静地做自己的事,但是学术之外,还是会一起出去聚餐,开开玩笑。只要时间规划得合理,并且认真执行,科研和业余生活还是很好平衡的。

小源:对于我们已经保研准备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或者正在读研一的同学,您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万建龙:就像之前说的,勤奋和诚信。从看文献开始,舍得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不断地思考然后发现问题,才会有所收获。等到自己正式开始做的时候,就能规避那些你之前已经意识到的问题,并且养成批判性思维之后,也能够更容易地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另外,有什么问题要及时跟老师沟通。

小源: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生活,师兄对华科有什么样的感觉?快毕业了,您想对母校对能源学院说些什么?

万建龙:在华科呆的这几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而学院近几年的发展也很好,聘用了一些海外回来的教授,配备了高端的仪器,搭建了更加国际化的平台。学院已经给大家提供了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剩下的事就要交给我们去做了,让学院发展得更好。

图二:采访结束后的万建龙学长

图三:生活中温和的万建龙学长

后记:一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却也顺理成章。万建龙学长一直将诚信放在科研的第一位,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时也从不放弃,积极乐观。临近毕业的他,在打点行囊时,收获的果实格外丰硕,然而在他看来,再多的辉煌也只能代表过去。小源相信,将来面对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时,他依然会自信又从容,脚踏实地,微笑着,迎上前去。

万建龙学长说,他已经习惯了华科的一草一木。小源想,习惯,是一个学校能留给莘莘学子们最深的烙印吧,不管今后走向何方,都将铭记于心。而学校里静默无言傲然挺立的那些梧桐树,既像是我们的守护者,更代表了华科人的风骨。璞玉无华,用于这里,恰如其分。小源也希望能源学院的每一位学子,不仅能踏踏实实地做好科研,也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正如有篇文章里说的那样,把整个夏天的日光都在寒冬送给你,今天的冷风吹不散。